旧钢笔文学 > 古代言情 > 大明第一首辅

30-40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页
您现在阅读的是旧钢笔文学www.jiugangbi.com提供的《大明第一首辅》30-40(第31/41页)

日和楠枝一起,互相选几个题来做。”

    江芸芸忙不迭点头。

    现在等于高考第一轮学习结束,接下来她自己安排了第一轮第二轮和最后一轮复习,中间还要夹杂了一轮模考,二轮模考。

    五书等于选修课,他要先学一遍,然后在挑选专精一本,深入复习,争取和四门主课一起拉拉分。

    黎淳对听话的学生自然是格外放心,交代完就走了。

    这几日扬州格外热闹,热闹的源头自然是江芸芸带领府学学生赈灾的事情。

    那些府学的学生许是第一次做这种好事,写诗作赋,弄得人尽皆知,还把功劳都给了江家那个十岁的小孩,变着法地夸他。

    多亏他捐了一百四十九两。

    ——整数也凑不到,真是小气的。

    任劳任怨,一马当先。

    ——一个小屁孩能干什么,就吹吧。

    悲天悯人,心系百姓。

    ——院试都没过,瞎操心啥。

    冯忠听到那些话心里冷笑一声,面上却还是去了府学大肆褒奖了一番。

    本打算也去表扬表扬那个江家小子,但一想到黎淳的脸就没了兴趣,转而终于开了门,请了那位拜访数次而不得入的江家老爷入府见了一面。

    本以为这事就这么结束了,读书人刷了刷脸,自己也不用忙活赈灾的事,谁知那个苏州唐伯虎也是事多,呼朋引伴做了诗赋集,在扬州城内大肆宣扬。

    这就有点打县衙里的人的脸了。

    才做了一件好事就要这么宣扬,好像我们县衙里的人都是无动于衷的冷血人,谁不知县衙事情这么多,哪里顾得上这些无关紧要的事。

    扬州城内不少官员嘴里嘟囔着,却又不好意思出面多说,毕竟都是读书人,谁也不知道这些人未来的路如何,没必要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闹得不高兴。

    在那些当官的眼里,淹了几个村子,死了几个人还真算不得大事,毕竟扬州年年受灾,得亏碰上今上是仁义之君,这才没有直接把他们撸下去。

    每次遇上小灾的时候,总有扬州大户想要讨好他,然后出钱出力,把这事圆过去。

    你看这次不就有五典书肆的林家,还有布商江家,真是乖巧懂事,年底开宴,也要好好夸一下。

    冯忠也是这么想的。

    虽然江家不肯让那小子见一下郡王,让冯忠有些下不了台,但现在看在他们花钱消灾,就原谅他们一回。

    冯忠听了主簿们的抱怨,和气安慰着,正准备去办公时,突然听说郡王回来,脚步一转,准备在和那位年轻的郡王打打交道。

    当今陛下喜欢藩王,宁王又独有青睐,如今宁王年纪大了,这位上高郡王是父亲是弟子,他自己又是庶长子,不出意外这位也该是个宁王了。

    他最近实在太忙了,请求减免税赋的折子晚点交,不急。

    —— ——

    天色渐晚,江芸芸奋笔疾书,终于把那日的见闻写成一篇文章。

    她不是从普通的民生角度来论述那日所见所闻,她开篇直接点明这是一场人祸大于天灾的灾难。

    那些在两条河道交汇处的村庄因为地势最低,受灾最严重的,每个村庄都有十来人的死亡,但这些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明明可以政府出面把村子往里挪一点,避开低洼和水流交汇处。

    明明若是灾难刚发生时,官府及时救灾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伤亡 。

    明明下游河道淤积如此严重,若是按时清淤,蓄水量就能再大一些。

    天灾犹可恕,人祸不可宥。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江芸芸心中的愤慨并没有随着文字的输出而降低,反而越演越烈,成了那把熊熊燃烧的火。

    她成长在一个和这里体制截然不同的社会,她无法漠视一个本该可以减轻损害甚至避免的灾害,在为官者漠视的情况下,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

    那一条条躺在木板上的生命几乎让她喘不上气来。

    所以当她昨日想要上交受灾的登记册,却连府衙大门都没进去,那把火便彻底烧了起来。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她要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为官者感受到庶民的愤怒。

    —— ——

    李东阳作为一个喜欢提携后辈的前辈,又是神通,又是翰林院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在读书人这边是极具欢迎。

    所以当他点评自家儿子的一篇文章时,评语和文章不小心先后流露到民间,读书人自然是争先恐后去围读的。

    “这个江芸是谁,小小年纪有如此善心。”

    “自己没钱还能去帮助别人,真是好样的。”

    “怪不得他能求得菩萨心软,一觉睡醒,枕头便多了他一百四十九两。”

    “不过扬州竟然受灾了,死了不少了。”

    “怎么一点消息也没有。”

    扬州受灾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京都流传开来。

    也不知是谁说起三个月前,扬州通判为了给自己母亲过八十大寿,竟然还花费百金,时间点和受灾时间相差无几。

    流言越传越广,甚至还有人说冯忠不理会灾民是因为扬州好像来了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但具体是谁,却又死死打听不出来。

    一时间民怨沸腾,甚至有读书人给通政司递了折子,要求彻查此事。

    太祖设立通政司,赋予了“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章奏,实封建言,陈情伸诉及军情声息灾异等事”的重任。

    这个衙门在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时受朝廷重视,权势极盛,但到正统初年,英宗幼年登基,慢慢没落了,但随着今上勤政,这个衙门又慢慢有了新的活动苗头。

    这份折子就这么递了过来。

    通政司使觉得有戏,但也怕得罪人,就推给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的左通政元守值。

    元守值秉性朴鲁,原本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去巡视居庸关和紫荆关等地,看到那封折子也觉得扬州知府太不靠谱了,也不管背后的弯弯道道,直接把这事接了过去。

    他不敢耽误,连夜写了一道折子把扬州知府,扬州通判等人骂的狗血淋头,就差叫他们以死谢罪了。

    这份折子突然畅通无阻地送到朱佑樘案头。

    ——毕竟扬州真是一个富裕的好地方啊。

    朱佑樘看着桌子上堆成山的折子,气得脑壳疼,正准备发落,又突然想起上高郡王还在扬州,那口气就生生忍了下来。

    一旦处置了冯忠,万一这人混不吝把上高郡王私离封地的事情抖落出来,朝廷上一定又是一片弹劾,一旦说起藩王,百官就激动起来,他一点也不想处理这些骂战。

    头疼,实在头疼。

    “他怎么还没回去?”他烦躁说道,“给宁王送信了没?还不把人领回去。”

    钱能小心说道:“听说宁王病的厉害,许是实在没有精力了。”

    朱佑樘心中一软:“找人送些补品给他,好好照顾身子才是。”

    钱能连连称是。

    “先发着吧。”他最后说道,“让内阁留下不发,等人回去了,我再去收拾这些人。”

    “陛下,娘娘今早请了太医,说身子不舒服。”钱能趁机说道。

    朱佑樘心中一惊,连忙起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旧钢笔文学】 jiugangbi.com 努力为你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上一页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页

阅读页设置
背景颜色

默认

淡灰

深绿

橙黄

夜间

字体大小

旧钢笔文学   百度   搜狗搜索   必应搜索   神马搜索   360搜索

旧钢笔文学|完结小说阅读-你无需舟车劳顿, 书籍会带你领略天地之美。